行走路線:南京S9號線明覺站——南京溧水趙村——烏龜山——南京溧水區和鳳鎮諸家村——南京溧水區和鳳鎮張許村
離開諸家村,第一次導航去張許村,導航的路線是帶著我們沿著和鳳引水河一路行駛在張家路。道路單行,兩側如士兵排列的杉樹。后來再去石臼湖,離開諸家村時我們就沒有使用導航,就是沿著環湖路一直環湖就到達了駱山村,張許村。2023年2月又環石臼湖走了一大圈,更加明了,現在的江蘇境內的石臼湖臨湖的環湖道全線貫通。安徽馬鞍山境內有一段環湖路還在修建中,不久的將來就可以完全沿湖來一次環湖游。
穿過一個村落后又回到環湖路,一個漂亮的大弧線一轉彎就來到了導航的目的地——張許村。
村口面湖的小廣場上有一宗祠和土地廟
宗祠的側面照,夕陽給它穿上絢麗的衣裳
遠遠的就看到那座瞭望塔和長長的棧橋
幾棟廢棄灰墻建筑與冬日里高大的樹木構建了一副硬朗的工業風畫面
冬日里,退潮了,湖水離岸邊遠遠的,留下大片的湖灘。此時的棧橋就是一座陸地橋,與夏日的湖中棧橋是完全不同的風景。
人們可以在寬廣的湖灘上曬太陽,三三兩兩的散步,聊天。橋邊駕著三腳架,默默等候時機的攝影師。
湖灘上的樹并不成林,但三三兩兩隨意的挨著,就好似一對對好友。
枝條呈現的金黃色很跳眼。遠遠的村莊,白色的村舍在藍色的天空和枯黃色的湖灘形成了跳躍的色調。
這一次的行程中,我們走上棧橋。后來這里掛上了危橋的標志,警示大家不要再上橋了。
一位男士帶著兩個旅伴也在這里玩耍。聽他與同伴娓娓道來的說話內容就知道,張許村是他的故鄉,在他孩提時就有這座橋,夏日他和小伙伴們就在橋上扎猛子。他也是聽父輩們說這座橋是五六十年代民兵打靶修建的。
棧橋很特別,一邊有六七十厘米高的欄桿,左側沒有
我用了相機的兩個模式記錄下這美好的畫面。
橋的盡頭和中間各有一個平臺,建橋初期的目的不祥,現在成為了很好的觀景臺。最適合觀賞石臼湖的日落。
夏日里這座長達200米的棧橋筆直伸入湖中,為我們提供了近距離接觸湖面的好機會。一路走到頭,四面皆是湖上風光。此時這里是另一番冬日蒼茫景象。
在橋上,從另一個視角俯瞰眼前的美
黃昏是一種蒼涼的美,欣賞美的時候,總有著若有若無的憂傷和念想。
金色的湖灘上, 一棵柳樹,一條圩埂,一片晚霞,每一個這樣的黃昏,總有著淡淡的情愫潛滋暗長。
這是我的一個相機自動模式拍攝的畫面感,兩個相機照出了不同的意境和故事感。一種是西北戈壁跌宕的大漠壯美風光,一種是江南湖灘閑適的鄉村田園風情。
我們索性坐在橋中間的觀景平臺上,在這里與落日的節奏共鳴,盡情的呼吸石臼湖的氣息。
橋頭的觀景平臺上廣闊的天地令我滿心的歡喜,靜靜地欣賞著遠方。
遠處的湖水泛著層層鱗光,湖灘被夕陽染成了奇特的金色。
遠處湖面上的跨湖大橋與天地魂為一體。
廣闊的湖灘,遠處的山脈起伏,環湖路劃出一條漂亮的弧線
棧橋的盡頭紅日搭著繽紛的色彩營造出暮色蒼茫的意境,飛鳥早已銷聲匿跡,只有那片火燒云淡淡的燃燒將云染成了橘黃色。此時此刻,有一點“詩和遠方”的感覺吧。
回望岸邊,黃昏的光芒柔和的灑向這片土地,讓人充滿了希望。村中屋舍,整齊而現代的依大壩而建,靜謐安詳。
就那樣趴在欄桿上,看夕陽在云層中時隱時現。黃昏就好似生命的隱喻,讓人領悟生命意義。日暮的寧靜讓人心生寂靜平和,甚至有些淡淡的憂傷。
任金色的余暉包裹自己,這一場盛大又絢爛的日落便是石臼湖送給我們最特別的禮物。在棧橋看臼湖日落實在是絕美的享受啊。
站在橋頭的觀景平臺回看棧橋
在黃昏時分短暫的光影變換中,枯水期的石臼湖雖然沒有湖水,但湖灘一樣呈現出萬千變化,與天空的晚霞融為一體。
遙遠天邊,云卷云舒,掩映云層滿布的藍天下,高遠、空曠和攝人心魄。石臼湖,我們來了,又離開,一切美好得像是一場夢。
這就是湖畔的張許村當年的樣子。時隔不久,村莊被各種嗲嗲的顏色裝扮成了童話小村。
因為一次石臼湖環湖自駕,勾起了我對石臼湖所有的念想。于是將前兩次的石臼湖之行都整理記錄一下。雖然是同一個地方,但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甚至是旅伴不同都會有不一樣的精彩。石臼湖,我還會再來,慢慢走,靜靜享。